4月15日周二晚上6:30,温州大学育英图书馆二楼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180多个座位的报告厅集聚了校内外近300名听众,可谓盛况空前。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陈平原夏晓虹联袂做客罗山讲堂,分别讲演“中国大学西迁的历史及精神”和“二十世纪秋瑾文学形象的变迁”,副院长孙良好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孙良好教授致辞,盛赞陈、夏两位先生是当下中国难得的能做真学问且有真性情的人文学者,是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读书人。
第一场讲座由夏晓虹教授主讲,她以时间为界限,将秋瑾文学形象的变迁分为六个阶段,并分别作了具体分析和阐述。夏教授首先介绍了晚清的秋瑾冤狱案,此时的秋瑾作为女子教育的先驱和爱国女杰的形象存在;而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作品中的秋瑾形象则从“家庭革命第一人”开始,到民国初期的秋瑾形象已经从“家庭革命”向“政治革命”转移,落实在启发革命意识上;1930-1940年代关于秋瑾的文学形象用郭沫若的话说是“在社会解放中,求得妇女自身的解放”;1950-1980年代秋瑾形象从文学作品搬上了电影屏幕,主题也从革命传统教育转向了对人性的尊重,对秋瑾形象的理解也从一元变为多元。1990年代以后又有关于秋瑾的长篇小说问世,对其形象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孙良好教授以“三个时代(晚清、民国、共和国)、三类作品(文学、戏剧、影视)、一个人物、百年风云”对本场讲座作了总结。
晚上7:50,陈平原教授以“烽火连八年,弦歌抵万金”为题讲演中国大学西迁的历史及精神。陈教授的讲演分五个部分为我们呈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大学的面貌和精神:一、“炸不垮的中国大学”,介绍了抗战时期中国大学的生存境况;二、“大学的迁徙路线”,以清华、北大、南开,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学府为例,介绍了其西迁路线;三、“笔落如何‘惊风雨’”,介绍了大学西迁后的教学和发展;四、“教育史上的奇迹”,对战时大学西迁的历史进行描述;五、值得思考和反省的若干问题。孙良好教授以“活泼的语言、生动的细节、翔实的资料、开阔的视野、清晰的思路”对陈教授的讲演进行评述,称道这样的讲座在“大学失精神”的今天,可谓直抵听众的灵魂。
两场讲座结束后,听众们还就大学教育、基础教育、网络秋瑾等问题与两位教授进行互动,由思想的激荡所引发的精神的魅力在这个夜晚显得格外浓烈。
据悉,就在讲座的当天下午,陈平原教授还与学院的部分研究生进行了座谈,就文学理论之建构、学术方法之探寻以及人文精神之传承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95,1998,2003,2009,2013)、北京市第九、第十一、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2010,2012)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大学何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作为学科的文学史》《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等著作三十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2013年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