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学科办 时间:2022-11-11 阅读次数:次
2022年11月9日上午9点,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圣传受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国民经济调整与文学理论的话语突破(1960-1962)”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阴志科副教授主持,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杨建刚教授参与对谈。
讲座伊始,李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五六十年代我国粮食生产、人口变化等经济形势,和五个关键性会议(八大二次会议、八届九中全会等)。受此影响之下,文学艺术领域获得了一次罕见的规划调整与宽松发展的良机,审美文论话语表现出一种对“苏化文论模式”的自觉改造,以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文论话语体系。
最初的中国文论体现出“模仿与独创”的特定,即从以苏联为师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文艺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1949年“苏联模式”全面引进后形成的,被纳入到了共和国早期国际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中,虽然对中国本土文论的形成有特殊意义,但对苏联话语模式不加选择地移植与模仿,也对文学理论的建设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后果。
随后,文艺政策路线得到了“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调整,为文艺思想观念的转变及本土特色文论话语的生产提供了制度性的政策保障土壤。李圣传副教授重点分析了周恩来的三个重要讲话,指出其作用是改进了领导作风、改善文艺风气,鼓励作家艺术家解放思想、敢于发言,实事求是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健康向前发展。
在经济“调整期”的文论话语构建中,李老师以《文学概论》和《文学的基本原理》为例,阐述了文学理论话语在意识形态革命话语和学术话语的调和中开始了弹性突破的过程。同时介绍了邵荃麟、张光年等理论批评家的文论主张,他们的主张清晰彰显了对本土文学特性和客观规律的追寻以及对建立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的探索和尝试。
最后,李老师总结了经济 “调整期”文论话语在新时期与新时代的回响。在新时期,我们更要发展重建多元文论话语,在通往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之路上进行本土化建构。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讲座吸引了众多学者参与,特别是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博士生导师杨建刚教授全程出席整个讲座并在会后做了深入细致的评议。
讲座主持人阴志科老师高度评价了此次讲座,认为其呈现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以此启发同学们要从细节中寻找问题,从问题意识出发寻找材料并进行研究;并需要回到作品、从文本出发,还需要进入历史脉络,还原历史背景,从文献出发,防止立场先行。在提问环节,李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整个讲座在热烈愉快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网赌网站(中国)-最热门的网赌网址大全 版权所有 © 2023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